top of page
#關於建築師考試-學科篇

關於建築師考試,今年終於幸運的從考試地獄中解脫,把剩下的三科一次清空。雖然有點結果論、也有點老生常談,建築師考試就是一場考驗毅力的馬拉松。會跑到累、會跑到厭世、會跑到懷疑人生、會跑到想吐、又有時候會突然熱血起來,個人覺得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畢竟這考試就一年一次,真的下定決心要打通常都會是很長時間的泥沼戰。

2017年唸完碩班回台灣後,自己就下定決心要趕快趁腦袋還記得起東西的時候把試考完,個人的及格狀況大概是:

第一年:結構66分過得有點黑人問號、(法規1題飲恨)

第二年:法規66.25低空掠過、構造77.5(環控差3.5分)

第三年:環控65.5盜壘成功、敷地60、設計65

由於我跟西索一樣小時候家裡很窮(?),所以沒有補習。

但其實鑑於現在資訊爆炸,其實有很多資源都可以從網上搜尋、過濾,或是藉由各種人脈來求得筆記,都不是很難的事情,我手上有的東西,大致上就分成三種

 

  1. 筆記類:大學時代的上課筆記、從認識的人那邊拿來的筆記、加FB社團中流傳下來的筆記

  2. 書本類:有些需要整理大量資訊如法規、環控,有時會有現成的教科書,建議要實際去實體書店找,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書,我自己因為個人原因,我還找了一些日文參考書...

  3. 雜資訊類:網路上找來的一些來路不明的講義、公共刊物像綠建築手冊、法規或管理辦法、設計準則的全文等

個人認為重要的事情是,這些東西絕不是看看就好的,而是要不斷地想盡辦法去消化,動手抄寫也好,重新咀嚼整理出自己獨特的理解架構也好,轉化成自己懂的知識,才能在考試中發揮效果。

​這篇針對學科的部分,簡單分享一下自己準備的過程。

法規

策略:

沒什麼策略,就是背。能背多少算多少。

方法:

1.資料歸納+自我統整:

依據每個常出現在考題上的法規,個人主要分成三大類:

建築端:技規、無障礙、建築法、建築師法...

計畫端:國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土地使用管制條例...

其他:營造業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以上三類準備的配比,我會根據整理過去六七年的考題,自己大概抓個2:2:1左右,當然能背盡量背,我個人是會把所有法規看過一次之後,再用自己能夠懂的邏輯歸納起來,然後不斷的抄寫配圖文,用手去記憶,真沒辦法全背那就是至少把大綱了解後背幾個關鍵數字這樣。

 

2.考古題loop:

不解釋。我大概過去六年左右的考古題會一直輪翻做個四五遍。且每次都要針對錯誤或有疑慮的地方檢討,直到每年大概只能錯10題內為目標。

使用工具:

1.高普考-建築工程,上白下藍那本(現在好像改版成綠色了)

2.建築技術規則

3.看完後自己手寫整理的筆記

構造

策略:

也沒什麼策略,就是背。能背多少算多少。

方法:

1.自己經驗:

基本上有實務經驗的,這科都比較OK,如果沒有實務經驗或是還要加強,那就是直接去把吳卓夫的黑白雙書跟過去幾年考古題拿來啃,基本上應該都會過。

2.考古題loop again:

和法規一樣,我會先針對出題比例做個人的分析(最大宗就RC、鋼構、木造、施工法、地工、防水、透水鋪面...etc),然後做考古題跟檢討,做到每次大概只能錯10題內為目標這樣。

 

使用工具:

1.自己的經驗

2.營造法與施工(吳卓夫著)

3.自己手寫整理的筆記

結構

策略:

把握基本,計算盡力

方法:

1.把握基本:

所謂的基本,個人覺得像選擇題裡的名詞解釋跟靜不定判斷,是兩種一定要把握的題目,因為如果不是碰到結構魔王年,這種題型佔的配分比例其實不少,準備上又不如其他種解題那樣花腦筋,這種的分數就跟快攻一樣是最好拿的,一定要把握。

2.計算盡力:

計算題的部分,除了歷屆考古題的計算題之外,成大杜怡萱老師上課的練習題,甚至是別的高考裡的結構題目、高職的課本題目等我都會在網路上找解析來參考。像各種常見題型如剪力彎矩、應力計算、桁架、零桿、撓曲計算、慣性矩、靜不定等等的,這些幾乎每年都在考的東西,不要求一定要完全背下解法,但一定要針對解析下去研究,直到解題到底在幹嘛,了解這類題型的解題邏輯之後,再找出屬於自己的解題方法,這樣自己才有辦法記憶起來。

 

使用工具:

1.筆記:主要都是杜老師上課的結構筆記,這部分除了我自己大學時代的版本,我還另外要了很多學長姐紀錄的版本,以此來補足自己在筆記上可能會遺漏的部分。

2.課本:結構系統

3.其他:有些高職或科大的土木科、建築科的課本內容,授課老師會把上課ppt貼在網路上,通常key關鍵字(if 慣性矩、剪力彎矩圖)都找得到,而且內容跟說明通常都比較淺顯易懂,是個不錯的參考物,先了解基本的概念後再慢慢轉化成自己的知識,才能在考試中隨機應變。

環控

學科裡面,我個人覺得最麻煩的是環控,東西又多又雜,有些要靠想像、但有些又要靠死背,而且每年好像都會蹦出沒看過的新東西,申論題即使寫滿也不能確保自己能夠得多少分,去年就曾發生對完答案自己覺得應該OK結果成績出來差3.5分的悲劇,因此今年索性放棄連答案都不對了,還好有過,總之我自己覺得這科準備起來非常的挫...(當然如果已能免試這些都不是問題...)

 

策略:

圖文記憶、重點配分

方法:

1.資料整理:

基本上和法規一樣,我把環控分為幾個領域:光、風、熱、水、音、其他(指標類),然後把朋友提供的筆記全部看過好幾次後(紙都翻爛了),用自己能夠記憶的邏輯重新把這些知識組織起來。

2.圖文記憶:

在記憶的時候,最好可以配合手畫圖,尤其是設備如空調、各種指標的部分,因為東西通常很零散建議自己統整成一張圖,一張圖代表一套東西這樣我自己比較能記憶起來。像是九大指標、智慧建築指標等等,純粹記憶的東西我都是這樣背的。而且通常環控的應答時間滿充足的,申論題如果再送他一張簡圖閱卷老師看了心情也會爽一點,搞不好會給你多個0.5分也說不定(決定性的0.5分!!!!)

 

3.重點配分:

因為會考的東西實在是太多,考前我會專注幾個出題量比較多的領域,例如音環境、熱環境(特別是空調)與光環境去複習,考古題的話,保險起見我大概也都是會盡量做到選擇題錯10題以內。

4.公式要記:

幾種指標:Req、AWSG、ENVLOAD,這些大概考完之後絕對不會記得的那幾個算式,建議一定要背熟,但其實他可以不用死背,如果去理解算式背後的意義、每個參數的定義,再搭配自己畫的小圖,其實記憶起來沒想象中那麼困難。

 

使用工具:

1.筆記:各路搜刮而來的筆記,後來再分科整理成自己的筆記

2.公共文件:綠建築手冊、住宿類建築節能評估、學校類大型空間建築節能評估、給排水設備規範等等,不用說看到太熟或背下來,但建議全部看過一次,然後對幾個算式跟數字留意一下...etc

3.其他輔助讀物:講老實話,台灣針對這種知識整合(無論是哪個領域的知識)的工具書種真的是少得可憐,畢竟並不是個賺錢的產業...這是我在日本找到的圖解建築設備書籍,台灣目前有的大概就是原口秀昭的那一套圖解OO入門,不過以工具書的角度來看它其實並不是很好用。這本是我自己挑的日文工具書,他有把設備分科整理,也有不少解說和圖,在學習上就很清楚。

IMG_6655.jpg
IMG_6656.jpg

以上大概就是自己學科的準備方式,其中自己重新手寫整理過的筆記我都會找出來整理在下面連結裡,有需要的人可以自由取用。

筆記連結:https://tinyurl.com/qnp9yqx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