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 TTP / O-Bay Way Studio
Taiwanese Tokyo(ed) Project
旅途02_酒田市国体記念体育館
所在地:山形縣酒田市
設計者:谷口吉生
竣工年:1991
走出土門拳紀念館,我沿著與出口直接連結的湖邊小徑繞至紀念館側邊,或許是前幾天有下過雨,從兩側蔓延至步道的草皮夾雜著一些積水,本想先爬上飯森山看有沒有機會一覽全景,然後再沿著拳湖走一圈,但是飯森山說是山,實際上卻也只不過是個小丘,從種滿黑松的山坡望下來的風景也並不是很好,湖邊再往前一點得步道又在整修狀態,只好打消繞一圈的念頭原路折返,往整個園區另一側的酒田市國體紀念體育館前進。
如圖,拳湖的正式名稱其實是白鳥池。
如在旅途01中所述,飯森山文化公園在計劃當時,是由美術館區與體育館區兩大區域組成,負責體育館區主要建築物的同樣也是土門拳紀念館負責建築師—谷口吉生。一開始在土門拳決定將作品送給酒田市後,其實當下並未立刻決定放置這些作品的展場,以及文化園區基地位置,整個計畫的選址是後來由當時的酒田市長相馬大作,以及土門拳的弟子三木純、三堀家義以及谷口吉生為首的團隊討論而決定的。據谷口說,當初其實文化公園的位置有不少候選地,會選定飯森山,是因為這附近廣袤的水田景色、以及由近景的飯森山,和遠景的鳥海山所構成的大山大水的環境氛圍,成了選址的決定性關鍵。
1983年土門拳紀念館落成後,緊接著就是體育館的建設。在土門拳紀念館中,谷口為了強調周遭自然的柔和曲線,而刻意使用方正、直線性強的量體來對比,也更襯托出了周邊自然的風景。但現在卻要在同個園區內另外蓋一個和紀念館性質截然不同的體育館,據谷口說如何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機能配置在一起,讓當時的他相當頭痛。最後谷口為了將這種反差造成的違和感降至最低,大膽地採取了「將兩個區塊完全脫開、使兩者看起來毫無關係」的策略。除了盡量降低體育館的量體,同時利用兩個區域內的植栽緩衝綠帶,種植高度較高的樹以遮擋視線,讓兩者在視線上並不會看到彼此,切斷了視線上的關係。同時也利用這條綠帶來降低噪音,讓運動區的喊聲不會干擾到館區安靜的氛圍。
因此當我背向拳湖、穿過這層緩衝綠帶時,其實並不會認為自己在同個園區裡,反而會意識到自己從紀念館的領域進入了另一個領域,從拳湖紀念館畔的對面朝著體育館前進。
體育館內是由三個排球場組成的主區域,以及另一個排球場大小的副區域所形成,中間藉由服務空間將整個大量體碎化成兩個較小的量體以及一個戶外劇場的虛空間,讓整個量體不會看起來過於巨大而影響到整個園區的尺度感。至於體育館內的巨大挑空以及大跨距空間,則是由張懸樑的構造形式撐出來的。
其實這並非谷口利用張懸樑創造出體育館的首次嘗試,在1987年竣工的慶應義塾幼稚舎新體育館,其實也是利用張懸樑系統所構成。酒田市的這個案子在大樑下拉起鋼索,利用鋼索張力使整體構造保持穩定,在創造出大跨距空間的同時將屋頂壓低,讓量體更扁平,不會破壞到從紀念館看出去的天際線。此外,在本案中,也可以看出谷口在完成慶應義塾幼稚舍新體育館後在採光上的新嘗試。
原本慶應案中長軸面的採光窗是和一般的開口一樣直接鑲嵌在牆上,但在酒田案中,除了構造上的合理性,也或許是為了在多雪之地爭取一些遮蔽,屋頂的出簷延伸到了外部走道空間,且同時在這段出簷空間裝上玻璃形成自然光的間接照明,讓場館內部也能保有光線,卻又不會像一般側面開口一樣,造成陽光直射場地內部的逆光問題。且由於兩端支撐的地方變亮,視覺上就覺得整個屋頂更加輕盈了。配上旁邊的白鳥池,我有點好奇這兩棟向外展翅的量體,是不是有點在隱喻兩隻振翅待飛的白鶴的意象呢?
從二樓的步道走下階梯,戶外劇場雖然看起來很少使用過的痕跡,但仍明顯可以看出被整理過的跡象。雖然是谷口少見的非展館機能建築,但谷口的細節仍然是無所不在,從最常見的對線、建築物量體的輕盈感,到門把的設計、雪雨水落地時與鍍鋅格柵板的位置等,谷口的細部真的無所不在。
剛在場館內比完劍道比賽的高中生一團一團地走向停車場等待他們的校車。看著佈告欄上貼著除了劍道,還有籃球、排球等地方運動大賽的開賽及各種訓練營訊息,看來這棟為因應1993年第四十七屆全國國民體育大會而誕生的體育館,似乎已完全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儼然成為東北地方運動員們的一處競技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