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 TTP / O-Bay Way Studio
Taiwanese Tokyo(ed) Project
旅途12_杉浦邸
所在地:東京都中野區
設計者:白井晟一
竣工年:1978 (於2016拆除)
如果說丹下健三是日本現代派建築的代表,那麼與之相對的日式傳統派代表,大概就是白井晟一了。
京都出身的白井,早期在京都高等工藝學校就讀圖案科,奠定了他對美的認識基礎。畢業後,他與哲學家西田幾多郎的學生戶坂潤成為好友,同時認識了如深田康算等美學方面的專家。以此為契機,日後他也前往柏林大學,向Karl Jaspers學習哲學而非建築。這段有關哲學的特殊經歷,讓白井在建築空間的思考上,多了一層哲學性。
座落於東京的杉浦邸,是白井生前最後一個私人住宅案。由於委託的屋主於2016年已過世,屋主家人因另有打算故將拆除這座宅邸。建築物位於中野區,西武新宿線鷺之宮站附近的寧靜住宅區內。由於屋頂單純而有力的線條,以及深出簷所形成的陰影及呈L形的量體,讓它的外型看起來十分低調平靜,但存在感十足。
建物的出入口配置非常有意思,它逆轉了現代社會中主入口要明顯、工作出入口要隱密的思考。而是承襲了傳統日式建築中對於主入口路徑處理的方式,要抵達藏得非常隱密的門口,得先穿過低矮的木製車阻後,先往左拐再往右繞過車庫後才能抵達外玄關,但因為這段路徑是外部空間,因此即使隱密卻也不致於讓人難以找到。反之工作出入口的外玄關卻直接聯通道路,但只用漆喰牆與一盞燈裝飾,並藏在大屋頂下,反而其存在感被壓低了許多。
主入口外玄關
從玄關往外看,牆後是車庫
而這種配置下所形成的外玄關,成為公共與私人間重要的緩衝空間,給人一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之感
工作出入口(勝手口)
這個門讓門把成為了一種象徵性的存在(實在是不太好開)大概也只有哲學背景的白井能設計的出來吧...
庭院
客房(兼茶室)
客廳
車庫
敷地入口
道路
勝手口
主入口玄關
客房
樓梯
一樓的空間主要是客廳、兩間和室(一間是客房兼茶室)和廚房,客廳與和室均面向L形量體所圍塑出的庭園。而在客廳的轉角窗,則是利用傳統日式雪見幛子的原理,從人在客廳裡坐著的視線高度,利用和紙將玻璃上部的鄰房遮住,只看見庭園景色的手法。
南側的客房兼茶室則是將開口壓在170公分左右,讓人坐在茶室中,也可以將美麗的庭園綠意盡收眼底。
建築物空間與空間之間的區隔,都會用這種比較低矮的弧形牆來作為空間介面,有些是漆喰,有些則是弧形木材。從這些牆,可以看出即使只是一棟小住宅,白井對這些小細節的水準,仍然非常要求。亦可顯現出當時職人技術水準之高。
這棟住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深出簷,為了讓屋主能夠在下雨時能夠感受到外部的自然,深出簷的下方還用石材撲出一條路徑,讓人聯想到傳統日式住宅裡的緣側空間。而屋簷的末端下方,則是整鋪那智黑石,讓水經由屋頂落下後緩緩滲入大地,而不會積在緣側空間旁。即使在不下雨的日子裡,這些那智黑石也可以成為景觀的一部分。
這種對於雨水與建築物關係上的處理手法,在日文被稱作「雨仕舞(あまじまい)」。個人非常喜歡這種以簡單又不失細膩的雨仕舞手法。
建物中央的樓梯,是利用挑高空間引進室外光線、讓整個住宅不至於變成陰暗空間的關鍵。簡單的圓形原木扶手一路順暢地延伸至二樓,以及刻意留出木梯板側邊的厚度,與這個住宅的其他空間相比,這樣開闊的樓梯間既瀟灑,卻又不失細膩。
二樓的空間為居室以及書房,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白井對於開口高度與人體尺寸掌握之細膩。二樓的窗戶開口高度大致上都在80~90公分左右,據屋主家族說,是考慮到業主希望當時年紀還小的孩子能夠輕易的從窗戶看見庭園,故意將開口高度降低至小孩也能輕易看到外面的尺寸。
用銅瓦鋪設的屋頂,從二樓可以看見他對銅瓦的處理十分細膩,或許和白井父親本身就是銅板職人的背景有關,一般來說銅瓦在轉角處都會兩片銅瓦夾天溝的方式來收,但他卻是直接用彎曲的構件來連結兩方向的銅瓦。曲線非常的優美且具有連續性,從一樓看也不會有屋頂被分成兩段的感覺。
而在窗戶上,也可以看見白井對於季節的細膩考量,窗戶一共有四層,由外而內分別是玻璃窗、百葉、紗窗與和紙幛子,讓人可以依據四季的變化來調整開口內外介面的狀態。且這四層窗戶,全部都整整齊齊地收在側牆裡,並附上了方便拉出來的金屬構件。這樣的處理,同時也能在一樓的客房中見到。
杉浦邸的建築面積雖然不算大,從外表乍看之下非常普通,沒有非常強烈的特色,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內部的設計密度其實非常的高,其中許多細節,從量體、路徑、構法到材料,甚至傢俱配置等,都可以看出白井對於人體尺寸、光影、空間虛與實的高掌握度。而且因為白井對於日本傳統建築以及石材均具有相當程度的專業,因此在這幾項元素的結合都非常地和諧,也不會像其他作品如白水館或松濤美術館那樣帶有非常強烈的量體感。可惜的是,這棟宅邸的所在地如今已經成為一棟極其普通的三層樓住宅,如今也只能從影像與圖面中,來憑弔這棟精彩的住宅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