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 TTP / O-Bay Way Studio
Taiwanese Tokyo(ed) Project
旅途16_福島縣教育會館
所在地:福島県福島市
設計者:大高正人
竣工年:1956
南北狹長的福島縣,被阿武隈山脈及奧羽山脈兩條南北走向的山脈由沿海至內陸依序劃分成浜通り、中通り與会津三個區域,而發源於那須岳的阿武隈川由南至北流過福島縣的中通り區域,它在福島市區內與荒川交會,轉了個優雅的彎繼續往北邊的宮城縣而去。
在這個彎的左岸佇立著的一棟建築物,它由北側較高與南側較低的兩個量體組成,北側的屋頂曲線猶如福島遠景的層巒疊嶂,而南側量體的水平梁則從北側量體延伸出來,如阿武隈川的平靜河水。第一眼時會覺得是兩件事情,仔細一看才會發現他們其實連在一起。
它是1956年完工的福島縣教育會館,北側較高的量體是演藝廳,南側的低層量體則是會議與事務棟。從外觀看來,大概可以猜測它是屬於正統現代主義脈絡下的產物。
這棟教育會館是由MID同人所設計。而MID同人,其實就是前川國男所創,一個獨立於事務所之外的組織「前川設計研究所」(Mayekawa Institute of Design),不過MID同人的成員大部分也都是前川事務所的員工,它的成立主旨是希望這些認同前川的建築思想、即使不是他的員工但仍志同道合的人們,可以透過建築調查、國際合作與建築物出租管理等方式營運,並將這樣的思想傳承下去的組織。
在這個案子裡MID主要負責的設計師,是同時也隸屬於前川建築事務所、出身自福島當地的建築師大高正人。
1960年左右所興起的代謝派浪潮之中,雖然其海外知名度不如黑川紀章、菊竹清訓或槙文彥等人,但大高其實也是主要的推手之一。其中又以當時前所未見的方式實現居住空間與地面脫離,並在空中(其實就是二樓)創造出生活場域的坂出人工土地一案最為知名。
福島縣教育會館,是大高早期、尚未獨立開業時的作品,因此在表現上很多都還有前川被Corbusier影響的影子。低層棟的外觀讓人聯想到Dom-Ino System、讓結構裸露成為空間元素一部分的處理方式,讓人聯想到Corbusier在國立西洋美術館挑高大廳裡留下的那根大柱子。而在立面上,低層事務棟的二樓水平開窗並非一路開到底,而是開到約立面上約2/3的部分,與另一側的實牆構成有趣的虛實關係,而一樓的虛實量體則是以4等分的方式處理,上下的關係完全脫開,在正立面上形成兩個系統。入口便位於一樓中央的虛空間,並以結構柱作為入口元素,上面掛著福島縣教育會館的木牌。
而演藝廳的量體,罕見地結合了折板的支撐與曲線薄殼屋頂系統,而它的柱梁系統直接從演藝廳延伸至低層棟內,穿過折板構造,像是把幾個元素縫在一起一樣,塑造出特別的立面效果。而舞台側的外部,則選擇直接裸露結構作為機能場域的立面。看起來就像是個用柱梁結構撐起來的大看板。
而這樣的處理,其實是有其歷史意義及原因的。這棟教育會館的業主,是當地福島縣的教職員聯合組織,為了要振興福島當地的文教發展而建,其建設經費來自於向當地教職員們「每月100圓」的募款基金,因此在經費上其實並不充足。在當時讓日本社會從敗戰的陰影走出來的,是提倡「和平」、1955年設計廣島和平公園一系列建築物的丹下健三,同時也宣告著日本建築界新時代的來臨。而這個新時代的課題,來自於戰後社會制度崩解後的重建,新興崛起的中產階級以及民眾的力量。因此這座以民眾自發募款作為建築經費的教育會館,便是作為這個屬於戰後復興時期「全民建築」的里程碑。在這之後也陸續出現類似的案例,如之前有提過、A.Raymond的高崎音樂中心也是一例。
另一方面,也因為在如此經費有限的狀況下,大高須以最少的成本創造出大型空間。當初丹下以純粹柱梁結構設計廣島的和平資料館,但由於單以柱梁結構難以創造出便於利用的大型空間,以當時的營建技術而言,要實現這樣的大空間就必然須以RC的殼構造或是折板構造來實現,雖然丹下後來在「廣島兒童之家」一案中曾以殼構造創造出比較大的空間,但也只是單純的殼構造。福島縣教育會館這個案子,首開了以折板與殼的複合構造來創造出大型空間的先例。而這樣的組合,其實是來自於1948年落選的世界和平紀念聖堂的競圖中,大高正人所做過的嘗試。加上仍以純粹柱樑結構為主的低層棟。因此也可以說,這一座建築物的另一個歷史意義便是在它是第一個在單一構造物之中一次集結了RC最主要的柱梁、折板與殼構造三大結構系統的作品。
入口正面的大階梯,木製的原創斷面扶手與纖細的水平橫桿組合,是當時日本現代建築的一大特色,大高的老闆前川與前同事吉阪隆正的建築中,也很常出現這種比較溫暖、帶有人文感的元素。
RC階梯構造與踏階斷面,在前川的京都會館中也出現過,因此多少也可從中看出大高受到前川影響的痕跡。
鋪面則是使用樹脂塗料的耐磨地板與類似一度磨細石的組合,一度磨細石鋪面作為地上的線性元素呼應著上方天花的結構系統,這樣的組合至今還是第一次見到。在當時耐磨地板還算是先進建材的時代,這樣的組合可能是為了壓低成本而做的設計決定。
2004年,教育會館進行了一次改修,因此室內的狀況保存的很好,雖然自動販賣機以及二樓的展板多少破壞了一些挑高大廳的開放感有點可惜,但看了網路上其他圖片,我想這些展板應該是可以拆卸的。不過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進入到展演廳一窺它的空間全貌。
經過了50幾年,福島縣教育會館的機能仍然正常運作著,大廳的佈告欄上的行程表,顯示著會議與展覽空間依舊常被使用。由於使用者是公家機關的福島縣教職員組織,我想在營運上應該不至於太過困難,即使面對現代化的浪潮、以及建築物老朽化、人口老化與減少所帶來的影響,這棟時代里程碑依舊能為當地的文化與教育做出奉獻,與福島的群山及阿武隈川一起繼續邁向下個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