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旅途17_天心記念五浦美術館

所在地:茨城県北茨城市

設計者:内藤廣

​竣工年:1997

在日本近代美術史上,有一位絕對不可不提的重要人物--岡倉天心。在西化初期的明治時期,他積極接觸歐美西方美術文化,並將這些知識引進國內,啟蒙日本的近代美術,開啟了日本美術史研究、日式哲學思考研究的先河。成立了日本美術院、以及東京藝術大學的前身—東京美術學校並成為第一任校長。

Okakura_Tenshin.jpg

位於北茨城大津港附近的五浦,是岡倉別墅的所在地,當時因為種種風波,日本美術院被分成了兩部—第一部的日本書畫與第二部的雕刻。1906年,岡倉天心將自家別墅讓出來,作為第一部的許多作品的保存地。

FH000013.jpg

1997年,在岡倉天心逝世近85年後,由內藤廣所設計的岡倉天心記念美術館落成,並將第一部作品轉移到館內保存展覽。座落於五浦附近海岬上的這座美術館,配置策略上依循著地勢,讓入口與停車場一起設在較低的南側。並與建築量體拉開一點距離,因此從入口看,建築量體的屋脊線被眼前的植栽樹冠線遮過,前方留出來的空,讓中間的屋脊線退到後方,讓出整片寬闊的藍天背景做陪襯,使建築低調地沒入地景,給人自由、具開放感的第一印象。

IMG_0407.jpg

爬上樓梯後迎面而來的是一個入口迴廊,內藤排除另外創造一個帶有入口意象的構造物來處理的手法,而是低調地採用從迴廊側面進入的方式。建築量體的色調分成兩個部分,土色的下半部與五浦海岸的岩石相映成趣,上半部則是使用黑色鋼板將量體感降至最低,減少建築物帶給環境視覺上的壓迫感。水盤四周的綠色植栽恰巧維持在可以遮住視線的高度,但玻璃仍然保持可見。進入迴廊後,水盤、植栽、玻璃、屋脊線構成了複數條水平線,塑造出一個非常安穩、寧靜的空間感。

IMG_0340.jpg
FH000009.jpg

迴廊特殊的RC柱造型馬上吸引了目光。相對於一般常見的矩形或是圓形柱,這些RC柱的造型近似橢圓,是由兩個預鑄PC構件組合起來的。迴廊的頂部則是由一對柱及各個混凝土構件組成,柱頂皆有一個XY方向的接合構件,接上PC梁構件形成一組單位,上部再以原木化妝版收起,這樣的構造繞著中庭水盤引導人們進入美術館,而這個PC構造也從外部一直延伸到美術館內部。

IMG_0347.jpg
FH000010_mod.jpg

這座美術館的構造顧問,是日本知名的老牌事務所SDG,本來因為工期太短不太想接的渡邊,在被內藤抓去看基地、聽到他想做一個「看不到建築量體、讓美術館與這美麗的海岸地景一體化」的建築後,還是決定接下了這個案子。考慮到當地的海岸環境可能會產生的鹽害、風害之後,渡邊馬上就做出PC構造才是最佳解的判斷。基於館方要求,建築內部需要有一個跨距24m的超大展示空間,因此在設計上便以24m為模矩,構造上則是以8m、16m以及12m、24m兩組模矩來進行PC構件上的設計。

IMG_0356.jpg

一進到入口大廳,就是一個由跨距24m的超大PC桁架構成的無柱空間,在如此巨大的尺度對比之下,兩兩成對的垂吊燈、圓圓的空調出風口等室內元素感覺上都變得很小。而在大屋頂下的各個方形量體,則是服務台與後台空間、盥洗室、餐廳及商店,部分的量體從室內穿出玻璃窗延伸至室外,更充分表現出整個大廳的空間感。

FH000011.jpg

室內的開口從入口開始,大致上都很均一地控制在很親近人體尺寸的1.9~2m左右,讓人可以將視線聚焦讓岡倉天心為之傾倒的美麗太平洋。入口立面的上方以延伸進室內的迴廊構造為界,創造了大片的自然採光。不過當天時間由於陽光直射,館方將百葉窗簾拉下,意外創造出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光影。

IMG_0364.jpg
IMG_0385.jpg
IMG_0362.jpg

進入館內展區,太平洋暫時消失在視線內,景色換成了綠意盎然的中庭。沿著用預鑄的土色石灰版延續外觀的岩石感的外裝前進,會遇見岡倉天心的展示室。展場採用的是單一出入口,因此看完展後還是會從同一個出入口走出來。

IMG_0376.jpg

繼續往前走,向左轉個彎之後,會進入一個挑高的廣場空間,這裡有個專門收藏與岡倉天心及美術有關書籍的資料區,一轉身,就會再次遇見湛藍的太平洋。

IMG_0381.jpg
IMG_0378.jpg

被配置在展區末端的三個展區,也可以打通成為一個展區。建築靠海一側則是留給動線以及一個休息小角落,並取名為「展望Gallery」,把這片美麗的海也視為藝術品,坐在這個角落的沙發上,從迴廊延伸進來的構造看出去,就感覺好像從亭子眺望一樣。原來這個構造,除了定義出人們活動的上部界線以外,同時將迴廊這種半外部空間的感覺帶進來,加強了美術館整體的開放感,使它不至於在空間感上過於封閉。

IMG_0368.jpg
IMG_0383.jpg

離開展區回到大廳,餐廳裡坐著一些邊悠閒著享受著咖啡邊眺望太平洋的人們。我從服務台旁的小路走出美術館,外部的景觀順應著海岬地形創造出了一個比建築物所在地稍低的小平台以及步道,順著草坡走上步道,海風帶來一些太平洋的浪聲,與廣大的太平洋與海岸線相比,美術館的存在顯得小了許多,甚至走在步道上時,會不知不覺把建築物當成了地景的一部分。

IMG_0392.jpg
FH000012.jpg

雖然室外的植物經過了十年,仍然沒辦法如建築師的想像一樣生長到能覆蓋掉屋頂線,但在山海的大尺度地景之下,建築的量體配置與低調的外型、色彩設計,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空間感已經成功地達到了內藤最初始的想像:「一個看不見的建築」。

IMG_0402.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