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okyo Series_EP01_明曆大火

近年因為LCC航班的普及,去過東京觀光的人數越來越多。到上野逛上野公園及阿美橫丁,在淺草必打卡景點的大燈籠前拍照,或是迷走在新宿與澀谷的繁華,在池袋東晃西晃找美食排拉麵。如果是比較資深的玩家會去遊逛谷根千地區,甚至外圍一點的中野、下北澤、吉祥寺或兩國御台場,看看東京不一樣的面貌。

 

東京是個多核發展的城市,基本上它的發展與交通運輸有非常大的關聯。無論是早期江戶時代的水運,或是明治時期後的陸路運輸,對東京的空間現狀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但若要探討現代東京都市架構建立的原點,那勢必得談到江戶時代的明曆大火。

寒冬惡火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開啟了他的江戶幕府,也從當時開始,江戶的人口隨著四方各大名的臣服而開始增加,市井小民的人口數量自然也跟著增加。而隨著政局的穩定,開幕後的人口增加率更是以非常快速的速度成長,1634年,江戶的町人(工商階級)人口約有15萬,到了1657年更暴增到了將近兩倍的28萬,若加上武家(幕府貴族)約50萬左右的人口,就可以推估這個時期已經約有逼近80萬人生活在大江戶地區。

 

若以當時1647年的江戶市區面積為44平方公里為基準,1657年的市區面積大約可推估有54平方公里,這樣看來其人口密度就高達14.8萬人,幾乎快跟今天的台北中山區一樣了。若再考慮到當時建築樓層較低的狀況,可見當時江戶是一個相當高密度的政經中心城市。

 

1657年發生在這個高密度城市的明曆大火,從根本上摧毀了原本江戶的城市架構,在這場江戶時代最慘的災難中葬送了6.8萬人的生命(人數眾說紛紜,5-10萬都有人說,6.8萬是採用內閣府研究報告書的數字),被害面積高達26.8平方公里,26.8平方公里是什麼概念呢?這個面積大概就是台北市中山、中正、大同區的大小。因為這把寒冬中的惡火,幾乎半個江戶市區全部付之一炬。

 

明曆大火其實並非是單指一場火災,而是兩天內發生的三場大火的總稱,起初是1月18日下午2點左右,從本鄉地區本妙寺起火,接著在隔日的1月19日,附近的小石川地區也燒起第二場大火,最後是當日下午晚上從麴町爆發的第三場大火(參考下圖)。由於其影響甚鉅,甚至有人(可能是日本人?)將西元64年的羅馬大火、1666年的倫敦大火及這場明曆大火稱為世界三大火災。

螢幕快照 2019-07-29 19.53.12.png

振袖傳説

關於第一場大火為什麼會燒起來,其實眾說紛紜,至今為止也沒有任何定論,但這場大火卻有一個異名叫做「振袖大火」,振袖其實就是以前年輕女子或小姓(服侍主人的美少年)穿的一種和服,之所以會叫這個名稱,來自於一個詭異的都市傳說。

 

當時有一位名叫梅野的17歲女孩兒,家裡是麻布地區的富商,某天和她媽一起去本妙寺掃墓,回家時在上野的山路上遇見了她的天菜美少年,連她媽叫她都充耳不聞,一路滿臉通紅地走回家。接下來患上相思病的梅野終日不吃不喝,她的父母看她這樣也不是辦法,就做了一套和當天美少年穿的款式一樣的振袖,讓女兒可以睹物思人,結果沒想到適得其反,相思病更加嚴重的梅野在不久之後香消玉殞。傷心欲絕的雙親把她最愛的那件振袖覆在棺上,並下葬在本妙寺家族塔位。

 

在當時,寺廟裡的人接收覆棺的衣物或遺物是可以被接受的。當時的廟方人員便把梅野的這件振袖轉賣給一位上野平民家庭的16歲女兒,結果過了不久之後因為不明原因病逝,這件振袖和她的棺木就在梅乃的第一年忌日又回到了本妙寺。廟方這次還是把這件振袖轉賣給另一位16歲的少女,結果不久後她又不明原因死亡,振袖又跟著棺木回到了本妙寺。

 

這下子廟方不得不信邪了,廟方住持於是決定火化這件振袖並供養在寺中,於是廟方一邊誦經一邊將振袖送入熊熊烈火。但霎那間,從北方吹起一陣強風,捲起燃燒中的振袖殘骸,著火的殘骸落到了本妙寺的屋簷,整座寺廟仗著風勢瞬間成了一片火海,而火就這樣延燒到旁邊的市街區,最後一發不可收拾地燒了半片江戶。

 

這則傳說是真是假至今無人能證明,關於這場大火的起火原因也有陰謀放火說(為了減少人口而用的極端手段)與政敵縱火說(為了爭權燒政敵的房子卻誤燒掉半片江戶)等等眾說紛紜,但無論真相為何,這場大火對於江戶從戰國時期建立起來的都市架構,依舊造成了無法挽回的破壞。

螢幕快照 2019-07-29 20.28.43.png

火災狀況

從下面的被害區域分佈圖中可以看出,由於時值冬季的1月,位處背風面的東京冬季十分乾燥,相信有去過冬季東京的人都有被靜電電到吱吱叫的經驗。且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已經有近80天沒有降雨的紀錄加上來自於西北方的冬季季風助長,整體的被害範圍大致呈現西北東南走向,當時工商最為發達的神田及日本橋一帶全遭祝融波及。

 

即使幸運沒在火災中被燒死或混亂中被踩死,因災後米價飆漲而造成的饑荒以及寒冷天氣餓死及凍死的人也相當多。這場災難等於將江戶的空間與經濟體系全部打掉重練。

螢幕快照 2019-07-29 19.53.05.png

區劃大風吹

在經歷如此慘痛的災害之後,江戶在城市空間的規劃上,採取了許多新的措施與政策,從結果來看,這些改變最後成了現代東京都市現況的架構,即使經歷了二戰時的東京大空襲,重建後的新東京市區仍然是建立在明曆大火後的城市架構之上。

 

災後,首件要務便是先把底圖畫出來,以便繪製新的都市地圖來進行各項計畫,因此幕府針對江戶全區進行測繪,除了江戶城周邊之外,東至深川,西至四谷,北至本鄉,南至麻布,全部都納入了這次的計畫範圍。並在接下來一步一步地採取各種策略建立起近代江戶的城市雛形。

 

第一個策略,是武家屋敷(武將世家)的區劃大風吹,由於這一把火燒得幕府屁滾尿流,為了避免重蹈住宅過密而產生的無限延燒,他們趕快把位在江戶城內的尾張、紀伊、水戶這御三家(講白話點就是大將軍的眾近房親戚)遷往江戶城外來騰出防火空地。尾張跟紀伊兩藩遷到麴町,水戶則是遷到小石川,簡單來說就是把被燒個精光的兩地交給御三家來進行重建。

 

此外原本位於外濠內的各大名宅邸(參考下圖),也大多被遷往江戶城外,這個動作直接形成了各大名盤踞在江戶各區的狀況,而到了明治時期,這些大名轉成了華族,其大片土地宅邸多被政府徵收,拿去作為大學、公園或軍政機構等需大面積的公共設施。因此從結果上來看,這些被遷出江戶城外的大名宅邸群,都是東京許多大面積公共綠帶或開發的土地來源(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一帶、新宿御苑、明治神宮甚至行政中心的霞關等都是如此)。

螢幕快照 2019-07-29 20.33.45.png

第二個策略,是把江戶內的各個寺院大風吹,為了防止用火頻繁的寺廟讓憾事再次重演,幕府決定把江戶城內的寺廟全部遷往外濠之外的新開發地區,例如淺草、築地、赤坂、駒込等地(參考下圖),其中移入數量最多的是位於江戶城東北方的淺草,不過最有名的淺草寺則是一直以來就在該處,而非遷移過去的。也因為這些寺廟的遷移,在這些寺廟附近也形成了許多新興的寺町聚落,如谷中、築地、淺草、本所等等。

 

接著,因為武家與寺廟的移轉,逐生意而居的工商階級們自然也就跟著大風吹,在前面提到的幾個地方開啟了他們的新事業。以築地為例,因大火而燒毀的西本願寺遷移至此(成為日後的築地本願寺)之後,逐漸形成了新的寺町聚落而蓬勃發展,並在19世紀因為其區位成了外國租界,之後再轉變成海軍的軍方設施。二戰後這些設施撤收後留下的巨大空地成了市場用地,進一步發展成我們所熟知的舊築地市場。

螢幕快照 2019-07-29 19.52.51.png

從結果來看,這些大風吹後所形成的新興街區與大面積土地,直接成為了現代東京的城市架構。以江戶城皇居為中心,大名們所持有的大片土地遍布江戶城外各處,後來變成各種機關或綠地,移轉後的寺町蓬勃發展,形成了東京的幾個熱鬧的下町老街區。

 

除了在空間分布上的策略,另一方面幕府則是採取針對道路、街廓區劃、以至於建築物作改革,首先是改善道路寬度,原本江戶的道路寬度由於居住密集,再加上商業區常常硬是從建築本體突出一個京間1間(約1.97m)的屋簷來佔地做生意,造成道路更加狹窄,災害發生時避難十分困難,因此幕府強力改革,規定屋簷必須無柱且只能突出3尺(90cm),將各地的重要道路拓寬至5~10間(10~18m)左右。確保避難動線的暢通。

都市防災空間的設置

除此之外,經歷過這次的祝融之痛後幕府開始重視都市防災空間的配置,相繼在眾多場所設置「火除地」、「火除土手」或「廣小路」。火除地指的其實就是防火空地,基於明曆大火是由北向南延燒,因此這些火除地基本上都是東西走向垂直延燒方向,藉由拉開建築物彼此空間,以達到阻止火災蔓延的效果。

 

而土手則是堤防的意思,主要功能是藉由7.2米高的堤防來阻止火焰燒到對岸造成損害的擴大。當時設置了兩處,分別是神田到淺草橋附近約1公里的一段,以及日本橋川沿岸約72.5公里一段。

 

廣小路顧名思義就是當時比較大條的路,也是為了防止火災延燒,而這個名字,對常去上野的人應該不陌生。

沒錯,當初設置了兩條廣小路一條就是在JR上野站南邊的那條大道,而另一條則是在東京車站東口的八重洲附近,中央通與八重洲通兩條大道的交叉口一帶。而在接下來的江戶時代,幕府不斷的增加這種大型公共空間,而這樣的公共空間同時也促進了都市的活力,產生各式各樣的都市活動,成為江戶特有的都市廣場空間。這樣的結果,可見這一連串的空間配置對於現代東京的形成的影響之大。

螢幕快照 2019-07-29 20.38.21.jpg

建築防火性能提升

而在建築上,幕府大力推動建築物的不燃化。禁止使用茅草或蘆葦等易燃材料建造新屋或是屋頂,必須摻入牡蠣殼灰或石灰的提高建材的耐燃性。而既有的茅草屋頂則須抹土降低其易燃性。而鑒於在災害中許多人被落下的屋瓦砸傷,因此幕府也除了倉庫或其他必須用瓦的建築物以外,一般建築物禁止使用屋瓦。且這些禁令不只限制平民,在災後同時也約束了貴族大名們,使大名們的新建宅邸大多走向簡單樸素(雖然災後造成的建材價格高漲也是原因之一)。

結語

東京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城市,而這場大火所帶來的轉變、災後所建立起來的城市架構更是成為了重要的發展基石。即便後來明治維新後歷經關東大地震、東京大空襲等毀滅性的打擊,東京各地大致上的發展都大致符合當時建立起來的架構—善用從江戶城外遷移出去的諸大名屋敷用地、擴張既有寺町規模與整合周邊聚落等,因此若從東京現況針對各地做研究,大抵都能追溯到這場大火。足以可見這場災難在東京聚落歷史上的地位之重要。

螢幕快照 2019-07-29 20.11.55.png

參考資料:

-內閣府防災研究報告書(1657 明暦江戸大火)

-東京の空間人間学(陣内秀信)

​-都市空間の明治維新(松山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