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旅途09_日本基督教團駿府教會

所在地:靜岡縣靜岡市

設計者:西沢大良

​竣工年:2008

  相對於已和妹島和世一起獲得普立茲克獎肯定的弟弟西澤立衛,西澤大良則是投身於小尺度的住宅研究與創造,即使在海外的知名度上遠不及弟弟,但在日本建築界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建築家。承襲自篠原一男、坂本一成的東工大派,在建築的操作上非常重視幾何造型、比例以及建築空間的哲學性。主要的建築作品大多為住宅,這次拜訪的駿府教會,則是他少數幾個小尺度的非住宅作品。

  駿府教會位於靜岡市內,座落於靜鐵清水線旁的街角一隅,教會為了希望讓更多人能夠看見、並讓人產生對教會的興趣,因此在當初尋找基地時便希望可以找到盡量在市中心、且人流會不斷經過的地方。而電車線路旁的這個位置,在這層意義上便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區位。除了可以輕易地被路人看見外,也可以作為整個街區的入口意象,於是便決定了這個基地。

  教會的基地為一西北東南向的長方形,出入口在基地的西北角,正面對著基地前的平交道,北側為教會的領域,方形量體內包含了禮拜堂、集會空間以及牧師辦公室。南側的四邊形量體則是牧師的住所以及兒童房。兩種不同的領域以兩種不同的量體形式做區隔,並操作材質顏色暗示兩者若即若離的微妙關係。

  整個建築物的表面都以無垢材(原木材料)來表現,面向鐵道的短向面材尺寸較小約寬7公分,而街道側長向面材則是寬10公分。西澤希望用無垢材的凹凸面來表現光影,進而表現出光的神聖性,而又以7公分寬的無垢材最能表現出這種效果。但或許是預算問題(後文會提到),只有短向立面使用,長向立面則以10公分的面材覆蓋以節省預算。

7cm無垢材立面

10cm無垢材立面

  從面向平交道、雕了葡萄藤的主入口進入教會,迎面而來的首先是一條約1.5m的窄廊,這是教會入口唯一的接待空間。剛抵達時,教會正值午餐時間,熱心的中年女士問了我的來意之後,之後就有一位教會的工作人員(應該是牧師)來帶領我。原本當天是有活動的,但是在午餐時間結束前,牧師願意為我導覽整個教會空間,即使我不是教徒,他也非常熱心的帶我看遍所有空間,實在是非常熱心。

  教會最主要的空間便是禮拜堂,據牧師表示,這個室內空間9米見方的禮拜堂,用掉了大部分的建設費用,因此其他的空間預算被壓縮,高度就被調低了,最多甚至比原本設計低了90公分,現況的淨高大概在2.1米左右。

  禮拜堂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水平的木構件帶來的溫暖安定感,西澤認為塗料或壁紙這種壽命較短的人工處理方式,沒有辦法發揮木材本身的材料壽命長的優點,教會也認為整個禮拜空間就應該要用自然的材料,而不是以人工的方式去處理。因此整個室內立面約13公分寬的表面材均沒有粉刷任何的塗料或貼壁紙,連接合處都以木楯而不是用鐵件固定的方式去表現木材本身的質感,施工的複雜與困難度應該相當高。

  由於駿府教會認為,十字架的設置並不是傳遞信仰核心價值的主要方式,透過閱讀聖經、聽佈道與參加聖禮、聖典才是真正能夠體驗到神性,理解信仰之道,因此只在入口處上方象徵性地配置了十字架好讓人知道這是教會,但內部禮拜堂則沒有配置。內部空間的組成透過聖壇與管風琴定義了主要面向,其餘的位置配置僅以可任意擺設的椅子來定義。這張椅子同時也是西澤的原創設計,把椅子和置書架結合,坐起來很貼(但牧師說坐久了屁股還是會痛,所以多加了坐墊)。因此不同於一般擺設長椅的教堂,駿府教會的禮拜堂空間在使用上非常具有彈性,可以依據不同的集會需求來擺放傢俱,這種一般的禮拜堂所不具有的公共性,讓這個教會在某種角度上也肩負了地區活動中心的角色。

  因為臨接平交道以及鐵道噪音的關係,禮拜堂的側壁均沒有開窗,整個空間的唯一光源便是從上方7.5公尺的天窗灑下的自然光,而壁面的水平木表面材隨著高度而逐漸降低密度,讓木板立面產生如紗布般半透明的效果,軟化了光線的質感,卻增進了人對於光(神)的親近感。而半透明的天花,也可以讓人看見上方跨距9米的木桁架。據牧師說,雖然只是巧合,但是在夏天時因為太陽角度的關係,穿過木桁架的光線打在講壇厚的牆上會出現光影的十字,可惜這是季節限定,冬天就看不到了。

映在講壇後的光影十字(from資料夾)

  而為了支承這組木桁架,並阻隔外部的噪音,除了減去所有在牆上側向開窗外,在這厚度75公分的牆內,也加了一層隔音、吸音材來阻絕外部聲音的干擾。中間的空間,也可以作為傢俱收納,或者是整合了照明設備的空間。

  據本身也是基督徒的西澤自身敘述,這個案中他最重視的便是「光」與「聲」這兩個元素,他認為這兩個元素在教堂的設計中,無論是在物理環境,或是在哲學上都具有特別的含意。物理環境上,從上撒下的光線所帶來的明亮感使人安心、帶來溫暖並感覺到神性,而經過音響實驗而嚴格控制殘響時間在1.5秒的小尺度空間,讓人不需要使用擴音設備、不用刻意大聲便可以讓禮拜堂內所有人聽到福音。而在聖經中,世界的起源源自上帝的一聲「要有光」,因此「光」與上帝的「聲」即是這座教會在哲學意義上最重要的兩個元素。西澤對於這兩個元素的操作與費心,完全展現在這個禮拜堂之中。

  繼續往禮拜堂內部移動,則有廚房、集會空間、廁所與準備室等空間,從西澤用柱子來定義出空間領域的方式,可以意識到東工大篠原一男流派的空間操作手法。

  再更往內部走,是牧師的辦公室,辦公室內部有另一扇門,進去之後是一支通往二樓牧師居住空間的樓梯,教會便以這道門為界,區隔出宗教空間與居住空間。牧師告訴我我非常的幸運,因為平時他的居住空間都亂到不能見客,最近他碰巧將室內整理了一番,所以才能帶我參觀他的起居空間。

  脫了鞋走上二樓,挑高的斜屋頂開了個採光的小窗,主廳的兩側分別是起居空間與廚房、浴廁空間,主廳盡頭的落地窗還連結了一個小陽台,整體仍以無垢材為主的空間配置簡潔俐落。

  但牧師在幫我導覽的時候,一直和我說他在使用上的諸多不便。和教會的集會空間一樣,由於最重要的禮拜堂消耗掉了大部分的預算,因此居住空間的高度也調降了許多,讓身高頗高的牧師老是會撞到頭,且因為沒有設計雨庇,導致之前下雨時常常發生雨水隨著門、窗框而漏水到室內的狀況,甚至有金屬門板底部生鏽的問題,即使最近經過整修,雨一大時仍然會有些許的漏水。而因預算而被減少的開窗也造成了其他室內較陰暗的問題。以及二樓雨戶因雨淋日曬產生變形而難以開關等等。雖然在設計上,這個案子對於光與聲的操作方式十分精彩,但是同時也看見了因為設計而被犧牲掉的機能品質,直接對於使用者造成的影響。只能說這兩件事情,永遠都是建築工作者終其職業生涯都在學習的課題。

牧師正在抱怨因雨變形的遮雨窗

底部生鏽的金屬門板

  參觀結束後,牧師還非常熱心地送我一個禮拜堂映出光影十字的資料夾,以及一本記了我名字的聖經(還偷偷跟我推薦了當地好吃的漢堡排餐廳)。我道了謝後走出教會,跨越平交道從鐵道另一側遙望教會,我再次被如此大氣俐落的外觀之中,還有著如此細緻的空間與人間溫情所感動。若有機會再次造訪靜岡,我應該還是會再來這裡坐坐吧。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