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日本留學分享
1EAE4165-3E7E-4268-9E80-1F8AA53AE8A0.jpg

日本的建築系留學選擇非常多,包括關東地區的東大、早稻田、東藝大、東工大、多摩美、武藏野美…等,關西的京大、大阪大、京都藝大、京都纖維工藝大等等。其中東大跟成大類似,在綜合發展上是較為全面的學校,從設計、史論、構造、結構至參數式設計,以至於同儕間的多元度及水準等,都是相對比較高的。但其他學校也是有相對強項的部分,如東藝大跟多摩美大等藝術大學設計方面就很強、東工大對理論及實踐並重、京大在研究上的反骨精神等,若針對各校有興趣,都可以多多去上各校網站,或是上網搜尋相關資訊多多了解。

準備過程

我是最後一年全屆四年制101級,在2012年畢業、2013年9月退伍後,到台南學長的事務所一邊工作,一邊準備相關的文書資料,因為我同時也有申請台日交流協會獎學金的緣故,當時除了收集跟自己有興趣的研究相關的資料以外,也同時在準備日本留學試驗(即EJU,這部分暫且不談,有興趣的可以再聯絡我),當時的生活就是過著白天上班、晚上做作品集跟唸書、找資料寫研究計劃的日子。

我當時想說了解一下環境,甚至還在考試的半年前特地去了一趟東大買考古題。後來在2014年8月參加入學考試,約一個半月後放榜,接著2015年4月入學。

入學的時機點有兩種,一般日本的學期是從4月開始,但為了與國際接軌,考生也可以選擇考完試當年的10月入學。我是想說如果4月的話可以跟日本同學一起畢業應該比較有趣,中間隔個半年也比較有餘裕,所以才選擇4月入學。

申請文件準備

原則上,入學所需的資料都是視各校要求,以東大來說,可以參考工學部研究科的募集要項(http://www.t.u-tokyo.ac.jp/soe/admission/general-guideline#boshuu ),不過因為已經過了一段時間,而且因應疫情入學方式也大幅度的修改,我先就我申請當時的要求文件大致分享一下

  1. 入學申請相關文件

  2. 大學畢業證書、成績證明

  3. 研究計劃書

  4. 推薦信(通常是兩封)

研究計劃書這部分,我當時是跟日本留學試驗第二關一起準備的,當時也有特別去針對這個部分去做些資料蒐集。所以在申請入學之前,一定要很清楚自己為什麼想要申請這個研究室。當時我是有寫了幾頁的研究計畫交出去,但現在好像不需要了,只要在入學申請書的欄位寫下大致想要研究的方向即可。不過這也不代表說進研究室後一定還是要做一樣的主題,基本上在研究這一塊,有些研究室較為嚴格,教授會"比較希望"學生跟教授的研究比較相關的主題,尤其是規劃組跟史論組,但在意匠系就非常自由,想研究什麼就研究什麼,多的是交論文前半年才想出題目的人。

大學畢業證書跟成績證明的部分,就是回成大去申請,這部分應該比較沒有什麼問題。

推薦信的部分,其實就見仁見智,當時我是找了兩位因為活動認識的日本教授幫我寫的,建議這部分就是有關係靠關係,沒關係就找最大尾的寫(最好至少要有建築系主任的)。比較常見的就是系主任+畢設老師的組合。

另外,作品集的部分,其實我有點忘記當初這是否是正式申請文件了,但我記得當時我在入學考試前其實還是有準備的,內容與排版我參考了許多前輩們的成果,因為我當時還沒有多少工作實績,大學時代也是平庸度過,沒得什麼獎也沒參加任何競圖,就是老老實實地把大二到大四的的設計成果重畫、模型重拍、然後排版,我的設計跟排版能力沒有很強,所以我覺得不用太酷炫,只要簡單清楚即可。

不過這些都是我的過往經驗,現在的制度好像又改變了,若是一般的外國畢業生,應該就不需要繳交研究計畫(但是申請文件內的還是要寫)、推薦函跟作品集,這部分還是建議大家各自上網去確認。

AC7178AA-C0B7-4466-8EAE-DC5963B81D9C.jpg

入學考什麼

當時我考研究所的時候,外國人考生跟日本考生是分開不同的兩種course,日本考生需經過兩關筆試:「建築基本知識」「專業建築知識」,之後再經過面試,而外國人的「外國人特別選考」僅需考「專業知識」後再面試,但在我碩二那年改掉了,現在變成本國人跟外國人都要考兩科筆試加上面試,而當時雖然可以跟東大官方拿考古題,但只能跟校方申請郵寄或是親自去東大院辦買,非常的不便(日式?),不過現在可以線上下載了,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https://arch.t.u-tokyo.ac.jp/admission/admission-4058/

考科為以下四項(筆試的語言可以選擇英文或日文)

  1. 繳交英文成績(TOEFL、IELTS、TOIEC三者擇一)

  2. 筆試1:基本建築知識

  3. 筆試2:專業建築知識:快速設計or規劃類or環控類or結構類考題四選一

  4. 面試

 

基本建築知識這部分,因為我並沒有考過,無法提供心得,但我有稍微看過考古題,基本上都是東大大學部上課時的課題,但對於外國學生來說,如果沒有特別去準備,裡面的根本就是叫歐美人士裸考台灣建築史一樣,幾乎三小攏母災。想準備的話,可能就要先有一定的日文能力,才比較能準備,畢竟相關的參考書籍幾乎都是日文,參考的書目可以看本段最後的連結。

 

專業科目這一塊,因為我是申請設計組(意匠系),所以就是選擇考快速設計,考試時間3小時,基本上就跟建築師考試差不多,課題相對單純很多,只要大學時期有練過或是建築師考試有練過,大多都沒什麼問題,但我認為速度比較關鍵,畢竟只有3小時,時間上要比較能把握。當年我是考住商混合式住宅,之後也有考過地區活動中心、幼稚園等等的,其實就是建築師考試的簡化版。

 

筆試的部分難歸難,但其實這裡面也很難說標準在哪裏,特別是基本建築知識,像是日本建築史或日本法規及建築文化上的一些名詞,要外國人達到跟日本學生一樣的建築知識水準根本是極為困難的,所以千萬不能被考古題嚇倒,但像是西建、近建、基本的結構學跟材料力學等這些全世界建築系都共通的科目,是外國學生可以拿分的關鍵,先把握這些分數之後再去慢慢延伸至日本建築界特有的知識,會是比較穩當的準備方法。

最後是面試,基本上就是進入一個小教室跟五六個教授對話,日文或英文都可以,大概就是聊聊你為什麼想來跟你為什麼想要研究這樣的主題,前前後後大概也就十來分鐘,超級快。

​就我的感覺,其實在面試前,教授們透過學生們的一些繳交文件,就可以窺知一個學生水準到哪,在教授們的心目中就有一定的印象分數,而透過面試,他們再把這些印象分數投射在你個人身上,所以我個人覺得,與其花大量時間在拚筆試高分,不如好好思考未來想研究的方向,以及表現出想做研究的這種堅持讓教授們感受到你的熱情,會比較加分。

 

在台灣,建築系的學生去歐美的仍算是主流,而在中國,每年也都有一堆學生往日本跑,因此在入學考試準備的系統上,他們應該已經有相當的規模,相關的準備也可以找看看中國考生們的心得(https://www.163.com/dy/article/EJL1MOO2053898AF.html )。

學校生活

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說,去日本留學一定要日文很好吧?其實並沒有,東大裡面一堆連一句正常日文都說不出來的外國人,所以就算日文不好,也要能具備能夠基本溝通的英文能力。日文並不是進入日本國內大學的必要門檻。但說真的,你會日文的話確實能夠跟日本人比較親近些。畢竟日本人真的是很排外的民族,特別是遇到講英文的,有些東大生的英文能力只存在於紙上,面對外國人他們一句完整的英文都講不太出來,所以除了一些英文特別好(到國外留過學或是海歸子女之類的)的日本人之外,大部分的日本人自然而然會比較排斥跟外國人打交道。這時如果有具溝通程度的日文能力的話,自然能跟同學們比較有話聊。

研究室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圍繞著教授所研究的project進行,意匠系滿特殊的是幾乎每個教授都會跟一些產業界的公司合作進行一些研究企劃案,比如當時我們跟大日本印刷公司、三菱重工等都有一些合作企劃,這種與建築所設計組另類產學合作的方式還滿有趣的。

碩一時期基本上就是每周做project或是一些學生自由參加的競圖案,並參加每周一到兩次的meeting(研究會),研究會的參加人員大概是教授、助理教授跟外面聘來的專任講師,以及大四及碩博生(東大大學部大四就要選老師寫畢業論文)。碩一下的時候,日本的同學們就會開始進行就職活動,如果有想在日本就職的人就可以跟他們一起聊聊或是一起去跑就職。碩二開始就會開始找碩論題目,以我們的研究室來說,基本上到了碩二就會開始慢慢放牛吃草,若論文有需要跟教授討論,就是事前跟研究會的負責人預訂教授的時間,並在研究會的時候進行討論。

​其實,除了碩博生之外,還有一種被稱為「研究生」的制度,這是日本的研究所裡比較特別的制度。在日本,研究所被稱為「大學院」,而碩士及博士生被稱為「院生」,是指學分修滿、畢業時可以取得學位的學程,而「研究生」就是完成學程後無法取得學位的course,比較像是見學之類的身份,基本上都以一學期為單位,由於以前研究生晉升為院生的比例非常高,因此考研究所的時候,都會有很多人先進來當研究生來卡位,但如今這個現象已經逐漸消失,院生都是經過考試公平競爭出來的,當然如果只是想來體驗研究所的生活或是了解研究方向,個人認為經濟無虞的情況下來當個研究生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總結

日本相對於歐美來講,是對留學生經濟上相對負擔比較低的留學地區,畢竟離台灣近、消費水準差異不到很大、文化也相近,而我因為原本就對日本有興趣,加上語文也OK,所以選擇到日本,但由於經濟上也不是很寬裕,我一開始就下定決心選擇研究領域較全面的東京大學,而且要拿到獎學金才去(還好都有順利取得)。而東大裡搞建築的其實不只有工學院的建築專攻,其實像是隔壁的社會基盤(類似土木)、生產技術研究所等等也有研究都市相關的學程、也有像G30這種比較偏數位的建築研究室。各位在選擇研究室的時候也可以多多參考。

A777B0E0-97F7-44FA-929B-57B5C05D9968.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