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 TTP / O-Bay Way Studio
Taiwanese Tokyo(ed) Project
旅途23_鹿兒島聖方濟聖堂
所在地:鹿兒島縣
設計者:坂倉建築研究所
竣工年:1999
1549年,聖方濟沙勿略在鹿兒島人彌次郎的帶領下,乘船帶領著耶穌會的傳教士初次登陸了日本九州的鹿兒島,成為第一位踏上日本國土的天主教傳教士。把天主教帶進了這座遠東的島國。
從豐臣秀吉的禁教令到明治6年解禁為止,跨越了多個朝代的這300年來,天主教始終都鹿兒島這個最初的應許之地仍然佔有相當程度的地位。人們為了紀念最早踏上這塊土地的天主教士沙勿略,便於1908年在鹿兒島的市中心附近完成了日本史上第一座傳統的石造教堂。但這座教堂卻在1945年的二戰空襲中炸毀,直至1949年,才在原本石造教堂的遺構上建立起第二代巴西利卡式的木造聖堂。
第一代聖堂
第二代聖堂
而在聖方濟沙勿略登陸的450周年紀念,同時也是第二代聖堂的50周年,教會舉辦了第三代聖堂的建築設計競圖,最後由坂倉準三贏下。
這座聖堂位於車流繁忙的交通幹道上,與設有聖方濟紀念碑的聖方濟公園隔路呼應。入口朝向東南方的這座建築物,正面有著一座高達31公尺高的鋼骨鐘塔,將正立面一分為二。
第二代的聖堂正立面,是一個高聳的山形立面,而這樣的立面形象,也已經深深植入了當地居民的記憶中。坂倉為了要讓第三代聖堂繼承這樣的城市記憶,所以也讓正立面維持原本的山形,用側面來呈現它對於這座聖堂的設計理念。
坂倉認為,這座聖堂是為了讚頌乘船到來的聖方濟而建,故以船為發想概念,將屋頂設計成船的造型,也希望這座聖堂是能將這樣的信仰以及精神傳承下去的方舟。
而這座方舟,入口處是一片沒有管制的廣場,形成一個開放性的都市空間。也表現了聖方濟所屬的耶穌會當時擁抱大眾、積極對外開放的性格。聖堂的正立面,藉由前廳屋頂正面的收邊板創造出了一條水平線,水平線以上以鋼骨鐘塔為軸兩向對稱,水平線以下則是約略以1:2的比例分成了對稱軸左側的實質量體(小聖堂)以及右側的虛空間(二樓前廳及樓梯)。
整體教堂配有大小兩座聖堂,小聖堂位於一樓入口處左側,是一個清水混凝土的量體,其立面表情由凹陷的木紋燒杉模板以及凸出的光滑金屬模板所構成,藉由日本傳統材料的木,以及現代材料的金屬,透過混凝土來表現這種傳統與現代感的結合。
小聖堂的量體,雖然也是以這片水平板作為屋頂板,但設計上卻以高窗的方式,讓量體與這條水平線得以錯開,不至於與屋頂板黏在一起造成視覺上的混亂。正立面的鐘塔擔任了面對城市最主要的垂直元素,而水平屋頂下四支自一樓直挺挺地貫穿至二樓的圓柱,則是退到了後方成為背景,而柱列的間距也帶來了視覺上的節奏感,就像彌撒的伴奏一樣,襯托出了鋼骨鐘塔的重要性及主體性。
推開小聖堂的大門,迎面而來的是一個面積雖然不大,但天花高聳的明亮房間,光線從四米高左右的高窗灑落下來,而高窗的底部則有木構架天花,看起來似乎在定義了人間與天堂的垂直關係
挑高小聖堂的空間裡,四盞精緻的吊燈自混凝土頂板穿過天花吊下,內牆有三面是用類似漆喰卻又帶點稻梗的黃色灰泥表現出溫暖的質感,面對祭壇的左側則是採用了垂直木隔柵作為表面裝修。整體而言是一個雖然面積狹小,但透過材料的質感跟光線來創造出一個不讓然感覺侷促且壓迫的空間。
一樓除了小聖堂外,其他則是行政區及圖書室。若要前往大聖堂,就得走回半戶外的入口大廳從小聖堂對側的樓梯拾級而上到二樓。
這支半戶外的樓梯,是我個人覺得這棟建築物最有趣的地方。他在立面上提供了兩道斜線,使面對立面的視線可以由一樓連接至二樓。但只有中間樓梯平台的部分是以另外創造三片與撐牆脫開、且逐段上升的薄板作為屋頂,這樣的操作方式讓人感受到從人間一個具有開放感的場所、透過往上的中介空間一層一層地離開地表,最後到達神的領域門前的一系列空間體驗。
抵達了二樓的聖堂外大廳後,深遠的無梁版出簷擋住了九州南國強烈刺眼的陽光,聖堂門口的軸線則是越過了縣道24號與對面的聖方濟滯鹿紀念碑遙相呼應。
進入聖堂,通過天花較矮的入口玄關空間後,由於參訪的時間是早上,迎面而來的是以紅色為基底,頂端帶點藍色調的神聖空間。若是下午造訪,則是會變成以紅色光線為基調。紅色代表著犧牲與傳教熱情,藍色則代表虔敬以及大航海的海水顏色,坂倉將這些與這座教堂淵源極深的要素,揉合進了光線中,使這種因時間、季節而改變的空間氛圍,成了這個聖堂最大的特色。
聖堂空間以非方正形狀的祭壇作為對稱軸,牆面上方則是有著充滿了13公分孔洞的沖孔鋼板,這些沖孔板,表現出了如在海水裡的空間感。而這些沖孔板中間其中夾有橡膠墊制振層,則是為了避免這些鋼板在管風琴設備運作時產生共振。
聖堂的兩側,開有細長的垂直落地窗,降低了祭壇兩側外牆的量體感,天花則是以1.5公分的岩棉吸音板作為裝修材,使空間中不易產生回音。祭壇兩側較長的清水混凝土柱垂直灌入天花,但天花與沖孔板外牆稍微互相脫開,使天花產生非常輕巧的質感。天花的設計上,透過如同龍骨一般強烈的中軸分割以及水平向的排列,來表現出這個教堂重要的船隻意象。
造訪這裡時,聖堂才剛開門不久。空間內沒有任何信徒或訪客,我坐在其中一排的座椅上,屏氣凝神地體驗這個神聖的空間,木製座椅的吱軋聲在這靜謐的空間中都可以清楚地聽見。
走出聖堂,沿著階梯下到地面層。由於管理空間在一樓內部的關係,一路上也都沒有管理人員,也就是說聖堂某方面來說是一個可以非常自由地進出的類都市空間。或許這也反映出了崇尚自由、對未來充滿開放觀念的薩摩精神,使這座聖堂成為鹿兒島人在這座城市裡重要的祈禱場域之外,同時也是永遠開放給大眾們的都市避風港。